1909

孔聖義學啟用

原建築為「孔聖義學」,於1909年晚清時期落成啓用,為當時第一所由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先生領導的「香港孔聖會」所舉辦的義學,並由當地居民捐助成立。

1940

校舍被毀

二戰香港被日軍佔領時期,大坑孔聖義學校舍被毁,義學停辦。戰後得到大坑坊眾福利會捐助作原址重建,為大坑區居民服務,繼續辦學以造福失學兒童。

1949

校舍重建

樓高三層的新校舍於1949年11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由當時大坑坊眾福利會之理事長,被譽為「中國球王」的李惠堂先生,以及居於大坑虎豹別墅,時任大坑坊眾福利會榮譽總理的華人企業家和慈善家胡文虎先生的代表主持石碑奠基禮。孔聖義學於1950年復校,仍由孔聖會主理。前後兩次建築工程的善長名單,都分別刻在三塊鑲嵌在地面層牆上的石碑上。重建後之建築物先後由不同辦學和教育團體用作學校或教育用途。

1953

孔聖會小學

「孔聖義學」於1953年獲政府津貼,正式成為「孔聖會小學」。至1978年,孔聖會小學曾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1984

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

1984至1999年,丁毓珠女士租用空置的校社,開辦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Confucian Society Victoria English Primary School) 。及後,丁女士仍然租用校舍來推廣孔子學說和中華文化。

2007

校舍轉型

2007年,校舍改為東區兒童合唱團和東區文藝協進會辦公室之用。

2010

三級歷史建築

2010 年,建築物才一直空置。建築物於2010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並於2013年12月獲政府納入「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內。

2015

活化歷史建築計劃

基於大坑坊眾福利會跟建築物之深厚淵源,且因大坑舞火龍活動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價值,遂申請此項活化歷史建築計劃,以把建築物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並於2015年獲發展局批出此項目。

2019

啟動活化工程

經歷建築顧問招標、設計方案、政府部門與委員會審批、承建商招標,活化工程最終於 2019年11月正式開展。

2022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

2022大坑火龍文化館正式開幕

建築特色

原設計採用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主要特色包括採用白色立方體外型、平屋頂設計,二樓設有露台。立面及窗戶排列均運用非常嚴格的對稱性安排,向書館街的正立面中央部分稍為向後退入,特顯立面分為三開間設計。重建時在外牆加上的批盪裝飾凸線、鐵製裝飾欄杆及鐵窗窗花等,都是當時主流的建築風格「裝飾藝術」 (Art Deco) 的特徵。室內部份相當簡樸,沒有著重任何建築細節。

簡而言之,根據現代主義 (modernism) 建築的特色,這座建築物是講求實用 (utilitarian) 和注重功能 (functional)。由於建築物曾作重建,所以地面層跟樓上兩層採用的物料會有所不同,例如地面層有花崗石柱。

活化工程需要保存的保育項目包括:

  1. 地面層室內以紀念「孔聖義學」於清朝創立的石碑
  2. 原有正門側一塊出自李惠堂先生手筆的石碑,以紀念學校重新落成啟用
  3. 面向書館街的正門木門和木楣窗
  4. 二樓露台的室外鐵製裝飾欄
  5. 室內原有由地面至天台的舊式唐樓樓梯和連續扶欄
  6. 地面層的木地板及各層的窗戶,未能復修的窗花會仿照舊有的製作
  7. 建築物外牆鑄鐵和陶製雨水管和水落斗

由於書館街原有正門的木門列為保育項目之一,活化後的正式入口會改設於第一巷。為配合無障礙設施,會於第一巷新建升降機,外牆輔以燈飾裝置,頂部設有一顆龍珠。晚上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營造出火龍戲珠的效果,成為大坑新地標。

原有的唐樓樓梯未能符合現時消防安全建築物條例的規格,故需要在館內新建一道樓梯作緊急之用。由於室內狹窄的工作空間,在施工上為建築團隊帶來不少的挑戰。

館內設施

G/F 展覽館

活化後的大坑火龍文化館地面層將設為展覽館,利用創新的數碼科技設備和展覽技術,以先進的投影技術及互動形式展示舞火龍活動,將舞火龍的現場感覺帶到參觀者眼前,並展示火龍背後的傳承及工藝。另外亦會展示建築物本身的歷史及保育過程,以及大坑客家村的演變及今昔風貌等。

G/F 紀念品店

地面層的服務台會定時提供現場導賞介紹,另外亦設有一間小巧的紀念品店,銷售跟舞火龍與客家文化相關的產品。

1/F 主題餐廳

一樓為主題餐廳部分,以社企模式營運,把其非物質文化之精神以及傳統客家菜之特式,融入佈置和餐飲元素之內,在大坑的熱鬧社區中提供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2/F 多功能活動空間

二樓則是多功能活動空間,能因應不同活動內容靈活地提供場地,包括教學、工作坊、講座、小型展覽等。場地同時亦具有飲食牌照,能提供餐飲服務以及教學廚房用途。